第三节 必测量测项目
2.观察内容
一、洞内外观察
2.观察内容
洞内掌子面观察,隧道已施工区间的支护状态及施工状态观察,洞外地表及周边建筑变形观察。
4.观察频率
隧道洞内掌子面一般每开挖循环做一次,下台阶和仰拱每开挖循环检查一次;
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巡查每天一次;
洞外观察与地表沉降观测一致,当遇天气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情况时应实时观察。
5. 围岩分级
1)围岩级别的定量划分
隧道围岩分级的综合评判方法: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综合进行初步分级。
考虑修正因素的影响修正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值,按修正后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结合岩体的定性特征综合评判,确定围岩的详细分级。
(1)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根据分级因素的定量指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和岩体完整性指数确定。
(2)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
当无条件取得实测值时,也可采用实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Is(50)的换算值。
(3)岩体完整性指数Kv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组或岩性段,选择有代表性的点、段,测试岩体弹性纵波速度,并应在同一岩体取样测定岩石纵波速度。 (岩体波速/岩石波速)2 (4)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
考虑隧道的地下水、结构面产状与地应力状态对岩体质量的影响,对BQ值进行修正。
(5)围岩级别的判定
2)围岩级别的定性划分
(3)围岩级别判定
【2024综合】根据《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关于隧道洞内外观察频率表述正确的是( AB )。
A.洞内掌子面观察:每开挖循环做一次
B.初期支护:每天巡查一次
C.洞内掌子面观察:每天巡查一次
D.初期支护:观察遇天气变化应实时观察
【2022多选】下列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值中,可划分为Ⅱ级围岩的有( AB )。
A.BQ值550 B.BQ值500 C.BQ值450 D.BQ值400
【2021单选】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岩石完整性系数为( A )之比的平方。
A.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 B.岩体纵波波速与岩体横波波速
C.岩块纵波波速与岩体纵波波速 D.岩块纵波波速与岩块横波波速
【2023多选】围岩级别定量划分依据包括( ABC )。
A.岩石坚硬程度 B.岩体完整程度 C.修正因素 D.围岩孔隙率
二、周边收敛量测
周边收敛是指隧道两侧壁面测点之间连线的相对位移。
1.量测仪器
隧道周边收敛量测是在隧道两侧壁面对称埋设测桩,用收敛计进行量测。目前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收敛计为弹簧式收敛计和重锤式收敛计。
2.测点布置
周边位移量测沿隧道纵向每5~100m布置一个量测断面。对于洞口段、浅埋地段、软弱地层段、大变形段,断面布置间距一般不大于2倍开挖洞径或20m。地质条件差或重要工程,应加密布设。
周边收敛量测断面和拱顶下沉量测断面应布置在同一断面(桩号)。
每个量测断面,一般布置两条水平测线。三台阶法开挖的隧道,单洞四车道隧道,需设3条测线,每台阶至少一条测线;侧壁导坑开挖、双侧壁导坑开挖时,在导坑内按同样的方法布设测线。测线应高出开挖底面不小于1.5m。
3.测点埋设
隧道开挖初期数据变化较大,测点要及时埋设,各测点宜在靠近掌子面、不受爆破影响范围内尽快安设,初读数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下一循环开挖前取得,最迟不得超过24h。
隧道开挖初喷后,在测线布置位置钻直径42mm、深300mm的孔,埋入测桩,测桩杆长≥300mm,用锚固剂将测桩锚固在钻孔内(测桩不能焊在钢拱架上),测桩外露头需加保护套。
4.测取读数方法
某一量测断面每次量测都使用同一收敛仪量测,以避免不同仪器出现的量测误差。
5.量测频率
待固定测桩的锚固剂强度达到70%以后即可测取初始读数。
6.数据整理及计算
(1)每次测量后12h之内,应室内对所量测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每条测线每次测取的3组读数,计算平均值作为本条测线本次的净空值。
(3)计算周边收敛值。
根据每次测得的净空与上次测得净空值的差,得到两次净空值的变化,即为两次量测时间段内的周边收敛值。
(4)温度修正
当隧道内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对钢尺进行温度修正。
【2017判断】周边收敛是指隧道两侧壁面测点之间连线的相对位移。【答案】正确
【2017/2024综合】适用于周边位移测量的设备的是( AB )。
A.弹簧式收敛计 B.重锤式收敛计 C.单点位移计 D.多点位移计
【2018单选】监测隧道净空收敛和拱顶下沉时,当位移速度超过5mm/d时,量测频率应为(A)。
A.2~3次/d B.1次/D C.1次/2~3d D.3次/3d
【2022综合】隧道周边收敛采用数显收敛计测量,第一观测收敛计三次测值分别为10388.26mm、10388.30mm、10388.28mm;第二次观测收敛计三次测值分别为10387.99mm、10388.12mm、10388.07mm。若不考虑温度影响,该隧道净空变化(周边收敛)的位移量为( C )。
A.+0.22mm B.+0.11mm C.-0.22mm D.-0.11mm
三、拱顶下沉量测
1.量测仪器
精密水准仪量测、塔尺,量测精度为±0.5mm。
2.测点布置
拱顶下沉量测断面布置与周边收敛量测断面布置相同。双车道及以下隧道每个量测断面布置1~2个测点,三车道及以上隧道每个量测断面布置2~3个测点,采用分部开挖法时每开挖分部拱部至少布置1个测点。
3.测点埋设
和周边收敛量测一样,各测点宜在靠近掌子面、不受爆破影响范围内尽快安设,初读数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下一循环开挖前取得,最迟不得超过24h。
4.基点埋设
基点埋设时间应在测点埋设之前完成。基点应选择通视条件好、地基稳定不变形、监测期间不被扰动和破坏的坚硬岩石或构造物上。洞内基点可设在已完成的稳定的衬砌边墙或基础上。
6.量测频率
拱顶下沉量测频率与周边收敛量测频率相同。
7.数据整理及计算
(2)计算拱顶下沉值。
设基点高程为ho,前一次后视点(基点)读数为A1,前视点(拱顶测点)读数为B1,当次后视点读数为A2,前视点读数为B2。
前一次拱顶高程为: h1=ho+A1+B1
当次拱顶高程为: h2=ho+A2+B2
拱顶位移值: Δh=h2-h1=(A2+B2)-(A1+B1)
计算结果:若Δh<O,则拱顶下沉;
若Δh>0,则拱顶上移。
【2017/2022综合/2024单选】拱顶沉降测量中,基点高程1650.00mm,前一次后视点读数为2022.00mm,前视点读数为1618.00mm;第二次后视点读数为2023.00mm,前视点读数为1616.00mm,则拱顶位移值为( )。
A.3.00mm B.-3.00mm C.1.00mm D.-1.00mm
【答案】D
四、地表沉降量测
1.量测仪器
水准仪或精密水准仪、塔尺,量测精度为±0.5mm。
2.测点布置
地面观测测点布置在隧道上方隧道开挖可能引起地表沉降的区域。量测断面尽可能与隧道轴线垂直,一般应在开挖面距离测量断面3倍隧道开挖宽度前布设测点。量测断面宜与洞内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置在同一个断面(桩号)。
单洞隧道每个量测断面的测点不少于5个,连拱隧道每个量测断面测点不少于7个。
3.基点埋设
基点应选择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好、基础稳定、抗自然灾害强的位置。
4.测点埋设
基点和测点的埋设时机应在隧道开挖到达量测断面前3倍隧道开挖跨度距离前完成,洞口段应在开挖进洞前完成。
【2019/2019助理单选】单洞隧道地表沉降断面布设时,每个断面的测点不得少于( C )个。
A.2 B.3 C. 5 D.7
【2022单选】各项监控量测作业应持续到量测断面开挖支护全部结束,临时支护拆除完成,且变形基本稳定后( C )。
A.30~90d B.16~30d C.15~20d D.1~15d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